按照2003年以来佛山住宅成交的均价来计算,100万元总价在12年前可以买一个4 2 2平方米的大平层洋房;现在,可以买一间110多平方米的三四房。但是,12年前的佛山,你可能不会拿10 0万元来买商品房,而市场上也并没有4 0 0多平方米那么大而优的大平层可售。
12年时间,市场变化的不仅仅是成交规模和楼价,还有和“屋”紧密相关的方方面面。作为居住者的我们,从自建房搬到了商品房,从大盘社区的电梯楼中越住越高,甚至开始迷恋摩天大楼。我们从看着图纸仓促选套房,到看完了样板房还要转转园林,最后还要考察会所,成为了半个“专家”。
12年时间,我们一边感叹楼价贵了,一边欣慰于家园“靓”了。
户型观
十年前大盘时代萌芽
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一个全民话题,佛山的房地产,是什么时候开始打翻了时间的沙漏,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那个时间点,一定是大佛山五区合一的2003年。那一年,南海、顺德撤市变区。2003年,在“大佛山”横空出世、佛山G D P全国排名从2002年的第19位上升到18位,城市综合城市竞争力从全国第24位跃升到第15位、经历了撤销收费站、13项重大工程、购房入户和中心组建新城区等利好的刺激后,佛山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一段史册,也正式开启了。
盘点佛山楼市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05年,那是佛山第一个“大盘时代”。2005年是佛山楼市的第一次发力,城市化大轮启动伊始所带来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不少外来品牌开发商的高度关注。中海万锦豪园和龙光天湖郦都,这两个分别位于千灯湖片区和亚艺湖板块的大盘,真正地开始了佛山“豪宅”市场,奠定了两个佛山核心区域的大盘时代的雏形。次年,佛山近年市场份额的“一哥”保利进入佛山,开发保利水城综合体和保利花园等。与此同时,丽日玫瑰·名城和怡翠玫瑰园、中海万锦豪园、龙光天湖郦都和南海颐景园以及汇银·奥林匹克花园、恒福新城、万科金色家园等大型项目综合体和居住大盘开始在佛山遍地开花。
五年前住进摩天大楼
如果说,十年前是佛山楼市大盘时代的开启,五年前就是真正跻身入“城市化”发展模式中的佛山,住宅摩天大楼时代的开启。
2010年后,佛山千灯湖板块崛起超过40层的住宅,去年底开始,佛山人居的高度已经被“拔”到了60层。
如果有叮当猫的时光机,再带我们回到2003年,禅城区的电梯楼尚不被本地消费者接受,理由是“物业管理费贵”,连“商品房”这个物种,才刚刚被消费者们逐渐接受。“那个时候20层以上的房子卖不动。”佛山汇诚鸿图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世恩说,以往消费者的购房意识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产品选择较为单一,居住需求也很朴实,买家对于产品的接受范围和程度也十分有限,成交的主力是“小高层”。
价值观
炒房热趋于理性保值
2009年,佛山住宅成交量达到近12年以来的第一次备受瞩目的高峰,成交面积达到968 .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67.11亿元。这一数字直到去年才被打破。
“2009年前后投资房子的都赚啦。”聊起自己熟悉的买楼经,投资达人杨先生回忆起了那两年时光。他说,最合适的投资时机是20 0 7年到限购之前。尤其是2008年到2009年,那个时候楼价波动明显、上涨时涨得很快。“那个时候买一间房子,隔一两个月就升十万、八万!”当时他定了一套平洲康怡丽苑的二手房,谈好了46万元的成交价格。深谙市场行情的他,为了避免业主反价,专门提高了定金的数额,一下子支付了5万元给业主。结果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原业主决定升价出售,宁愿退掉定金再赔5万元违约金,可见楼价变换之迅速。
正如杨先生所言,佛山楼价在那一阶段前后一共六年时间,均价几乎是每年增加一个台阶,从2006年的3字头,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8字头,2011年之后市场进入稳定期。
现在,杨先生再度关注到一些新区的房子,但不同的是,他不再期待房子能够在短期内为他带来可观收益,而是期待作为不动产,房子能够做到保值。
三山新城某楼盘的销售负责人证实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目前再度入市的投资客,与佛山楼价上升期的客户心态已经明显不同,“现在的投资客户看中的是保值,而不是炒房。事实上,这是值得欣慰的,这是市场和消费者都趋于理性、健康的表现。”
跨区置业兴起
除了买房投资,消费者跨区置业也是那一阶段的市场变化之一。
“当初季华路修好了之后,我们从石湾的房子里走路到季华路上,这条路可以通往佛山中心,觉得很新奇。”2009年,土生土长的佛山人阿健在季华五路上买了第一套商品房,这也是全家人在石湾之外的第一套房子,随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在西樵再度买下一套毛坯房,“当是投资,或者以后自己住。”
据记者南都了解,在20 0 6年以来,由于“一环”的开通以及“5+ 2”组团的建设,跨区置业开始出现,镇街楼市开始发展,人们不局限于在小范围内买房。同年,季华路通车,推动季华路商住项目发展。除了季华路,崛起的还有南海千灯湖,在该阶段,千灯湖楼价由两年前的不足2500元/平方米跃升至5000元/平方米水平。这一跨区置业的现象一直延续至限购前。
市场论
从“偷面积”到“练内功”
如果盘点佛山人居的几个关键词,“N +1”、“合并户型”、“4.5米层高一层当两层”、“赠送飘窗”、“内阳台改为卧室计算一半面积”、“使用率超过100%”等等关键词,作为买房者或者是开发者的你,一定熟悉不过。
是的,在2011年之前,佛山的住宅市场是一个比拼使用率、附加值的时代,通俗地说,是“偷面积”的时代。市场一度出现不到70平方米做到三房、80余平方米做到四房带套房、户型实用率超过120%、住宅层高超过5.9米的“彪悍”的产品设计。这让不少从广州等城市而来的消费者咋舌。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的一轮楼市调整,房企就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房地产不再是“钱多、人傻、速来”的圈地游戏,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开发商开始注重加练内功,将产品质量和服务做得更好。同时,从2008年开始的第一轮调控,消费者的购房观念就开始逐渐成熟理性。最大限度挖掘产品附加值,附送面积产品的推出,以及开创新的营销方式,是这轮“练内功”的第一步。
“这两三年高地价时代以及限购政策对于市场的限制,开发商从最初一味地做大做豪,转而开始认真思考客户需求的什么,开始关注产品的功能与客户的对应。”佛山某房企负责人直言,限购之后的佛山楼市,是开发商开始真正“练内功”的第二阶段。
正如其所言,从2009年到2011年以来,给佛山房地产上一个紧箍咒的,不仅仅是限购政策,还有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心区价值凸显而逐渐走高的地价。
压力源:高地价、90/70政策、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