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深中通道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近日,网传深中通道将于12月15日开工。除了房价,深中通道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2021年,深圳人有望驾车半小时就从深圳直达中山,这座市民期盼已久的深中通道大桥有望于2015年底开工、2021年建成,全长51公里,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为100公里。据网络消息,12月15日将举行‘深中通道’开工奠基仪式,但消息是否真实仍待进一步核实。
深中通道最新消息
据网络多方疯转消息,“据官方内部人士消息,2015年12月15日将举行‘深中通道’开工奠基仪式!届时,中共政治局常委、副总理张高丽(初定),中共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将出席开工奠基仪式”。(最新消息仍待更进一步求证)
为什么会有“深中热”?
深圳与中山分处珠江口东西两岸,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两地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但是目前唯一的通道绕行虎门大桥,程要两到三个小时,而且逢年过节拥堵不堪!
从人文上可以使粤东粤西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从经济上来说,以深圳这个经济重镇为支点的广东沿海经济带将更加均衡畅通,从深圳的地位来说,有了深中通道,就不必绕广州二直接打通跟粤西的交流,一下子在经济腹地上辟地千里。
“深中通道”影响的不仅仅是房价
房地产商对于深中通道的期待放大了中山“去库存”的焦虑。但这种深中同城的叙述无疑是不够全面的,深中通道所带来的“深中同城”可能性,当然不止于“房价洼地”维度,中山对于深中同城的期待,也不可能止于房地产消费这么简单——正如在新一轮发展语境下,中山对于自身城市功能的定位,不能局限于“宜居”这么单一。
在效率主导分工的现代社会,交通的时间成本变成了经济圈概念,“半小时生活圈”成为“深中同城”的最主流逻辑。诚然,紧密的交通联系将影响城市功能联系的紧密程度,但两者之间并非直接的对等关系。从珠三角城市群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几个维度来考察中山在深中同城中的定位和功能,中山不应急于分析自己能够在深中通道中得到怎样的资源优势,而应分析自己能为深中同城提供怎样的空间结构,能为珠三角整体发展提供什么?这是中山面对深中同城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角色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危机意识问题。在现有的媒介表述中,对深中通道给中山带来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利好”方面,对于另外一个“虹吸效应”鲜有提及。但事实上,中山不可能忽视这么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资源优势明显、行政级别高的城市,获取发展优势的机会明显高于低级别的城市,在市场化条件下,同构的产业和人力资源,自然会被吸纳到大城市。
就功能分布而言,目前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生产空间集中在东莞、佛山,运输空间集中在深圳、香港,休闲空间则集中在珠海、澳门。中山在制造业和休闲方面的功能都有一定的体现,但功能性不够集中,特征也不够突出。如何在区位重构中找到坐标重组,如何应对产业同构带来的资源和人才竞争,也是中山在深中同城议题中需要充分讨论并加以应对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方法论的问题。囿于资源禀赋瓶颈,承接资源外溢的方式不可能走低附加值的路线。对于中山来说,深中同城的方式不同于绝对意义上的产业同构,但也不应是简单辐射与被辐射的关系。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正呈现出从中心极化方式向中心与轴线结合转变的趋势,这为中山—深圳产业轴线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
上海张江镇与市中心的互动关系,可以为中山回答深中同城模式提供一种示范。张江镇因拥有国家级创新产业园区,吸纳了市中心的很多资源。而中山具备同样的资源基础,在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对全国114个国家高新区评价中,中山市火炬区综合排名第25名,省内仅次于深圳高新区和广州高新区,跻身全省前三位;同时,火炬区同样被纳入珠三角国家高新区范畴,而建设这两个叠加坐标的过程,就是中山与深圳“同城方法论”中最核心的命题。
》》》深中通道深圳起点拟设在沿江高速机场立交
》》》深中通道最新消息:机场连接段年内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