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2015年,几乎找不到百货店开店的消息。也许有,但大多都是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同店增长非常难得,可能主要出现于四线县级市场,或许还得加上一个定语: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比较缺乏的地方。
2016年,百货店的困境继续扩大和加深,整体向下、日渐式微的趋势难以逆转。这一点,从万达关闭近半的百货店,王府井更名“去百货化”,大量的购物中心不再视百货店为标配,可以得到印证。
危局之下,活着就是胜利,求变才能求生。老笑预测,2016年,百货店发展或呈以下五大走势:
一、真正的“关店潮”可能来临。
“关店潮”喊了好几年,但从来没有真正出现在百货店领域。过去3年,百货店关店总量不足百家,以我国市场之大、百货店数量之多,区区数十家百货店关店,很正常,是对过去激进“开店潮”的修正,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行为,远远谈不上“潮”。真正的“关店潮”发生在服饰店、鞋店,如李宁、波司登、百丽等,动辄数百数千家地关店,才能称为为“潮”。
为什么说真正的“关店潮”可能来临?因为造成百货店困境的因素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扩大加深:
从大的背景来看,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八不准”、“反四风”越收越紧,消费变革从未停滞,百货市场的景气指数持续降低。
从竞争环境来看,电商冲击愈演愈烈,对百货店的蚕食从未停止;购物中心的分流越来越严重,对百货店的人气“截流”毫不留情。相比之下,后者尤为致命。
此前,购物中心主要涌现于一二线城市,百货店关店也主要出现于一二线城市,但在“渠道下沉”策略之下,三四线城市将成购物中心主场,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承载力更弱,百货店抗冲击能力也不强,客流减少、销售下降恐在所难免。
从企业来看,百货店“二房东”的模式没有根本改观,O2O全渠道的拉动作用也不明显,而房租、人工成本依然快速增长,税负仍然居高不下,百货店扩销增收的途径依然局限于各种营销促销,但营销更多的是华丽包装的“价格战”,虽然吸引了人气、刺激了消费,但也牺牲了利润,拉高了成本,不少百货店的净利率不足1%。更困难的是,2015年营销促销之弦已经“拉满”,新的一年增长的空间在哪里?
从2016年开始,可能会有更多的百货店倒闭,真正的“关店潮”可能会来临,大浪淘沙之下,那些租赁而来、规模小、招商困难、调整无资源的百货店很可能走向末路,一二线城市的昨天就是三四线城市的今天或明天。
“关店潮”是坏事也是好事,至少它挤压了泡沫,使市场回归理性,对幸存的百货店来说,多少也会释放一些生意机会。
二、“重模式”可能回潮。
这是老笑自己杜撰的一个“概念”,未必准确,但想来也有些道理。
“重模式”的第一层内涵是自持物业。百货店租一个场子再来分租这种模式未来可能难以生存,一方面是租金太高,连年增长,难以承受。比如某三线城市,一家4.6万平的百货店,每年租金2000多万,每年增幅10%,但店的销售难以增长,盈利连年下滑,门店再怎么使劲用力,都是给房东打工;另一方面,好容易把场子做热了,物业增值了,租期一到,房东立马大幅涨租,将原百货店扫地出门,胖东来新乡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租赁来的门店,后期的装修、调整也不敢放心地去做,也不利于百货店长远、稳健发展。纵观国内“店王”级百货店,绝大多数都是自建或购买的物业,租赁来的场子做得很红火的屈指可数。
“重模式”的第二层含义是自营和深度联营。自营的好处非常多,但也非常难,在品牌区域代理制盛行的当下,百货店不可能回复到上世纪的全自营状态,但一定比例的自营、变租赁或简单联营为深度联营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
区域龙头百货企业通过代理品牌、买断货品做自营,既可以做出差异化、特色化,也有利于提升经营毛利,值得探索推进,事实上也有企业做得很出色,比如河南许昌的胖东来,湖北仙桃的银泰仙商,特别是后者,全品类自营做非常给力,以1/3的自营面积实现了45%的销售,贡献55%的毛利,人流如织的火爆让十几万方的购物中心也望尘莫及。
联营主导的经营模式可能短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也不会一成不变,百货店介入品牌货品管理、库存管理是必然之势,在技术也不存在任何障碍,强大的ERP系统已经完全能够支撑单品管理。深度联营,百货店向上游延伸、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收益,这可能是百货店“练内功”的重要方向之一。
“回归零售本质”的口号喊了好几年,自营、深度联营可能就是这种本质的落地,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未来品牌区域代理制有可能崩盘,没有自主经营能力的百货店将难以为继。更现实的意义在于,很多百货店招商困难,调整没资源,自营更有“救场”的作用。
此外,将餐饮、娱乐等体验业态纳入百货店经营管理体系,改变此前的单一的租赁模式、粗放经营,也是百货店“重模式”的一项内容。这既有利于掌握数据、规范管理,也有助于提升效益。
百货店销售有一块是“虚销”,也就是供应商保底买单,这显然不是真实的销售。另有名目繁多的“通道费”,是门店盈利的重要来源,但不是经营盈利。这样的“虚销”、“虚利”越多,门店就越危险。
首先,购物中心是没有保底没有通道费的,品牌入驻购物中心比进百货店的成本低,走上精细化管理是购物中心发展的必然之势,一旦实现,好吃、好玩、东西还便宜的购物中心的杀伤力将更致命,百货店将在丧失客流优势之后,坪销、坪效优势也会丧失。
其次,很多弱势的百货店已经放弃了“保底”、“通道费”,这应该引起更多百货店的重视,必须尽快减轻对这些“潜规则”的依赖,逐步走上“真销实利”的正途,这才是科学、健康、可持续的盈利结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实质性地介入到商品、业态经营之中,这也是“重模式”的一环。
三、“内容为王”,优质商品才是最好的体验。
购物中心可以喊“去百货化”,mall可以宣称“去零售化”,尽管所谓的“去”、都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但百货店不可以,你就是卖百货的,去了百货,你经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