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等新城也将承担疏解任务
王飞称,北京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城市病”,如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中心城功能过度聚集,城市空间“摊大饼”的蔓延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等压力越来越大。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对于北京城乡规划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为下一步统筹治理“大城市病”做好基础性工作。
在此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将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两大原则。在区域协调方面,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首要任务是疏解。在北京市域范围,通州、顺义、大兴、亦庄等新城也是“多节点”的组成部分,也是适度承接中心城区部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的转移的区域。
集体建设用地为瘦身健体重点
王飞称,推动城乡一体化,要真正把城市总体规划变为城乡总体规划,实现对城、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过去10年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管理,尤其对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控,导致总建设用地规模大、增长快,城乡建设“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城乡接合部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王飞说,据初步统计,全市现状集体建设用地约达到1536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5%,其中宅基地565平方公里,产业用地488平方公里。因此,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瘦身健体”的对象主要就是集体建设用地。要通过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推动低效集体建设用地腾退改造,逐步降低平原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益。
王飞表示,此次总体规划修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制定差别化的管控目标和管控措施,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控。
这其中重点是管控限制建设区,要实现减地增绿、集中集约和城乡一体三个目标。王飞解释说,减地增绿是要大力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减量腾退,优先推动位于生态廊道上集体产业用地减量,并将实施绿色空间逐步划入生态红线区。所谓集中集约,是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向城市集中建设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布局,加强与城市功能对接,提高产业层级,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质量。